外发 | 承揽 | 设备 |
近年来,在疲弱的市场中,央企大盘股群体成为投资者的一大“伤心地”。根据总股本、自股价高位以来市值折损规模等指标,《第一财经日报》对四年多来上市的央企大盘股进行了梳理,发现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10只个股颇具代表性。
它们有庞大的规模,绝大多数是行业龙头,有的也具备业绩高成长的优势,如中国中铁近三年的累计业绩增幅甚至高达近5倍,中国建筑的增幅也接近4倍。基本面无忧,这些股票又是怎么沦为“衰股”的?
中国中铁:
市值折损逾2000亿
中国中铁累计最大跌幅79.08%,最大市值折损2117.34亿元。
该公司于2007年12月3日上市,保荐人之一中银国际于2008年1月23日发布研报称,中国中铁是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也是中国和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建设集团。中国中铁将受益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高增长,通过上下游产业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预计公司2007年-2009年盈利将保持48%的快速稳健增长。
年报显示,中国中铁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5.46%,2009年实现了517.56%的涨幅,随后,2010年和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91%和-9.55%,今年一季度中国中铁营收和净利分别下降36.82%和70.11%。
而在二级市场,中国中铁在上市不久的2008年1月创出了12.57元的最高价后,开始持续下跌,至昨日收盘仅为2.56元,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中国中铁的大股东并未采取增持等保价措施,只有少量高级管理人员小额增持。
中国铁建:
曾经的高铁龙头
中国铁建较历史最高价跌幅达63.51%,最大市值折损1020.97亿元。
在2008年3月上市之初,中国铁建被众多光环所笼罩。如A股市场建筑行业的龙头公司,我国从事交通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的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2006年排名全球第六大工程承包商,我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在交通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等。兴业证券研报称之为铁路建设和海外业务双引擎驱动的基建航母。
在上市之前,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营业收入由2004年的887.30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584.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33.65%;净利润由0.83亿元增长至14.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314.25%。
但是,上市之后,中国铁建并未体现其上市之前的快速增长,2008年至2011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92%、81.1%、-
35.65%和84.97%,远低于2004年至2006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314.25%的增幅。
公司股价自2008年4月份经历一波涨幅并涨至最高点13.03元/股之后就开始下跌,至昨日收盘仅为4.54元。
中国中冶:
涉矿未挽救股价颓势
中国中冶较历史最高价累计下跌67.52%,最大市值折损967.75亿元。
中国中冶于2009年9月21日上市,在上市首日,中国中冶达到了历史最高价,从此持续下跌,至昨日收盘仅为2.4元。为保住股价,中国中冶也曾采取过措施,去年9月14日公司公告称,12名高管以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了自家股票,累计买入
41.5万股。据估算,12位高管总共掏出自有资金在126.16万元至127.405万元之间。但是,经历一波短暂的涨幅后,中国中冶重拾跌势。
中国中冶也是个巨无霸,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综合企业集团之一,以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多专业、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招商证券2009年9月的一份报告称,预计该公司2009~2011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将分别同比增长47%、47%、32%。
实际上,中国中冶的业绩增长并未有如此迅速,2009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35.74%、25.72%和-20.25%,基本每股收益仅分别为0.29元、0.28元和0.22元,远低于预测。
中国建筑:
行业归属是个难题
中国建筑现价较最高价跌幅达57.91%,最大市值折损1332.72亿元。
该公司的行业归属一直是个难题,主业是建筑业,但主要业绩来自房地产业务。行业属性的尴尬也难住给其估值的机构们,以至于该公司的股价仍在7、8倍市盈率徘徊。
2009年7月29日,中国建筑上市当日,上市保荐人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中国最大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公司2008~2010年净利润复合增长53.6%。公司2009、2010年收入分别达到2502亿和3174亿,增速分别为23.8%、26.8%;净利润分别为48.2亿和64.8亿元,2008-2010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53.6%。
后来的业绩证明,当初中金公司的业绩预测似乎较为保守,除2008年净利润下滑44.16%外,2009年和201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108.7%和61.22%。
在上市首日,中国建筑创出了迄今为止的最高价7.96元,随后股价不断下跌。为保住价格,2009年12月,公司大股东中建总公司开始了增持的步伐,但截至目前收效甚微。
中国南车:
曾是“国货”的期待
中国南车现价较历史最高价累计下跌49.21%,最大市值折损622.9亿元。
2008年8月28日,中国南车上市。当年9月24日,公司保荐人之一的中金公司出具研报称,中国南车是国际领先、国内龙头,技术实力雄厚,具有高成长性特点。2007~2010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9%,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受益于国内铁路和城轨地铁建设力度加快,中国南车未来三年将实现高速成长。该报告指出,中国南车当时的估值水平不低,中国南车短期内股价上升空间不会太大,给予“审慎推荐”的投资评级。
与中金公司数次“审慎推荐”不同,公司另一保荐人兴业证券共6次为中国南车出具“强烈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其中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间,中国南车股价翻倍,兴业证券在此期间共发布三份“强烈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
中国南车于去年6月推出定向增发方案。为维持股价保增发,中国南车大股东及高管及时出手,大股东自愿延长禁售股锁定期限,而公司部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于2011年8月12日和15日以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A股股票,成交价格在人民币5.36元~5.46元之间。
中国一重:
“平凡”的央企
中国一重现价较历史最高价下跌58.75%,最大市值折损294.6亿元。
中国一重于2010年2月9日上市。当年3月中银国际发布研报称,中国一重是我国目前综合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最高、盈利能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估计核能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可能成为公司今后盈利增长的主要引擎。整体而言,估计2009年~2011年公司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2%,首次评级给予“买入”评级。
但是,上市后的中国一重业绩却持续表现低迷,2010年和2011年主营收入分别增长-6.13%和1.84%,净利润更是分别下降33.59%和46.44%。尽管中银国际在后来的研报中提到,核电业务是公司业务亮点,核电危机阴霾已过,短期业绩将触底反弹。但中国一重的业绩表现却仍与中银国际的预测大相径庭。
在2011年2月创出历史最高价7.67元之后,中国一重开始持续下跌,但大股东及关联方并未采取增持等保价措施。
中煤能源:
悲惨的煤炭股
中煤能源现价较历史最高价下跌67.68%,最大市值折损2233.42亿元,为这10只央企股中市值折损的“王者”。
2008年2月1日,中煤能源上市,当日中煤能源创出了目前为止最高价,公司保荐人中金公司当日以“快速成长的中国煤炭巨头”为题的研报中指出,中煤能源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便利运输条件使得公司煤炭产量增长有了运输保障。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外煤价上涨趋势下,中煤能源业绩具有更高的弹性,焦炭和煤机制造等非煤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利用募集资金大力发展煤炭开采及煤化工。按照发行A股后的132.59亿总股本计算,预计2008、2009年公司EPS分别为0.50元和0.72元。
不过,在上市之后,中煤能源的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滑,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增速分别为-2.78%和4.33%,2011年的同比增速为37.56%。连续三年的业绩均低于中金公司的预期。
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中煤能源大股东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22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买入方式增持公司A股股份共计552万股,23日再次买入576万股,并表示将在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2%。但公司股价仍维持跌势。
中国北车:
既生瑜何生亮
中国北车现价较历史最高价下跌57.71%,最大市值折损577.1亿元。
中国北车于2009年12月29日上市,2010年1月25日,公司保荐人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基于估值见底、盈利提升以及长期趋势进一步明朗,给予中国北车“推荐”投资评级。预计2009~2011年收入分别增长15.3%、37.8%、46.6%,盈利分别增长15.1%、51.9%和55.5%。
中国北车于去年7月5日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6.8亿股A股,发行价格不低于6.1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逾百亿。
为维持股价,中国北车大股东北车集团于2011年7月开始实施增持计划,拟在随后12个月内(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一致行动人继续择机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累计不超过总股本的2%。
但增持保价效果不明显。去年10月9日,中国北车公告称,终止公司的非公开发行,改为配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1亿元。
中国水电:
七份“买入”研报未止跌
中国水电上市仅9个月不到,不过其股价已较上市初期跌去了35.01%,最大市值折损209.39亿元。
中国水电于去年10月18日上市,上市当日创造了最高价。其保荐机构之一的中信建投在今年1月16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10%~15%,符合谨慎预期,但净利润增速略低于预期,2012年水利水电订单稳步增长,订单总体有保障,小幅下调2011年~2012年EPS至0.39元/0.49元,维持“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