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7月,热轧市场行情非但没有显露些许好转,反而一路向下滑落。截至7月18日,华东地区上海市场热卷主流规格已破3950元/吨大关,而华北地区天津、邯郸更是竞相冲破3800元/吨向3700元/吨迈近。如此接连冲破年内几大关口,令市场恐慌心理加剧,而在跌跌不休的情况下,究竟是哪些因素一再充当杀跌推手呢?笔者就此作一调研。
商家杀跌动能较为充足
首先,仅仅半月,热轧价格杀跌的迅猛之势,虽期间不乏降息等利好消息出现,但此也难敌需求颓势,加之随后相继出台的经济数据均不理想,并且主导钢厂出厂价大幅下调更是压垮疲软钢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截至7月18日,主导城市上海累计下跌160元/吨;天津市场累计下跌达220元/吨;乐从市场累计跌幅在180元/吨。
需求低迷首当其冲
鉴于当前正值传统淡季,需求低迷基本在商家预期之内,但各项经济数据的出台,令市场对需求回暖的期望再存担忧。具体来看,今年二季度国内GDP增长7.6%,创下三年以来最低水平;上半年国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一季度末的20.9%回落至20.4%,接近2004年底来的低位;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77.5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87.06亿元,同比下降近四成;1-6月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施工面积、竣工面积三项指标同比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面积连续第三个月同比负增长,并且跌幅呈现逐月放大趋势。以上的数据均可以看出,国内经济增速正在放缓,特别是GDP已经接近年初所定的指标(7.5%)。
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恶化等问题未得到明显改观,因此,短期下游机电、基建等产品出口仍将以平稳为主。而受施工淡季影响,热轧相关下游企业的开工率不足、订单减少等将成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减产检修并未增加
原本寄希望于钢厂减产检修规模扩大来稳定市价并择机反弹的举措,本月至今仍未实现。除宝钢特材热轧厂完成定修外,其余准备开始检修的钢厂近新钢、济钢和鞍钢三家。原计划检修的太钢也将检修计划推迟到8月初,因此低迷的热轧市场仍未寻得有效的突破。
那么,究竟为何钢厂会陷入“需求低迷而产量却居高不下”的怪圈呢?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本来有些亏损的企业或处于盈亏均衡点附近的企业,应该停产的,但因为技术、成本等原因停不了,即使亏损却还在大量生产;另一方面供给能力仍在增加,在低迷态势下,为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钢厂间通过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唯有增加产能,方可有一丝机会增加市场份额,因此大量中小钢企、民企怀着此等心理仍在不断增加产能,钢企效益也陷入了低谷徘徊的境地。对于后期,各地跌幅无止境扩大,而市场供给并未减少,矛盾凸显将仍成为价格下跌的推手。
钢厂价格下调减弱后市信心
随着市价的破位下跌,钢厂政策也陆续出台。目前,鞍钢、首钢、武钢下调空间基本在130-150元/吨,虽下调符合市场预期,但钢厂出厂价格继续下调、原材料价格出现回落、远期低迷不改的形式,令现货市场商家心态明显受挫,各地在恐慌心理影响下,竞价走货操作频繁,加速了价格的下跌。
综上可知,近期热轧市价接连突破4000元/吨、3900元/吨、3800元/吨甚至逼近3700元/吨,需求低迷、产能未减、经济运行承压、钢厂下调等均为重要推手,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利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市价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市场心态持续受挫。在价格连续下跌,接连突破商家心理底线后,低位竞价、恐慌抛售等操作屡见不鲜,市场若有低价,则纷纷跟跌,此等恐慌无形中加剧了市价下跌的速度。
因此,目前部分钢厂已现亏损,后期限产、减产检修的产线不断增加可能会是大趋势,建议贸易商稳定心态,操作上控制进出平衡,在低价竞争环境下,应首先正视自身资金及库存情况,理性调价较为适宜,不宜盲目跟跌,将自身处于钢厂与下游的双重挤压的不利处境。
( 外发加工)
编辑:一百加工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