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内钢材库存自2月份步入高位以来,就一直保持在1500万吨以上的水平,但是高库存的性质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贸易商手中的资源占整个钢材库存的比例进一步减少,而钢厂所占的比重却在增加。
实际上,今年初以来,钢贸商无论是做现货还是做期货代理,始终都在努力去库存,实施零库存策略。由于市场价格持续下滑,钢贸商无法承受出厂价与市场价倒挂带来的亏损,逐步减少甚至取消期货代理合同。经过几个月的演变,钢市出现了钢贸商手中缺货、资源向钢贸大户和钢厂集中的现象,以及托盘代理等一系列操作模式。
这种变化为钢材市场埋下了影响价格运行的“伏笔”,并在最近的市场价格走势当中完全体现了出来。7月底~8月初,螺纹钢、热轧卷在经历长达4个月的震荡下滑后出现了不足百元的反弹,而后个别市场上冷轧板、硅钢等品种价格也相继小幅回涨。这说明钢贸商在不断减少或取消订货量的情况下,手中资源已经降到最低点,在市场稍微出现一些有利因素时就本能地拉高价格,但苦于没有需求支撑,价格反弹没有几天便夭折。
尽管如此,“零库存”经营策略还是让钢贸商的风险降低了。最近在福州召开的一次钢铁行业研讨会上,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今年经济持续下滑、市场疲软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杭州钢贸商基本没有亏损。3月份,杭州市场库存水平是80多万吨,7月份降到48万吨,这其中的大部分库存都在钢厂名下。相反,钢厂在协议户大量减少订货量,而产量减产不多的情况下,产品库存大幅积压。同样,武汉、上海等其他市场也出现了钢厂库存在总库存中比重增加的现象,也给后期的市场价格震荡留下了隐患。
在以往高库存并不需要太多担忧,因为需求增长有能力消化库存。但是现在钢材需求是持续减少的,按照今年日均199万吨的粗钢产量,市场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库存只能是越来越高。
在这种形势下,钢厂只能逐步改变营销策略,改变与钢贸商的代理制模式,以缓解库存压力。钢材市场不能缺乏钢贸商这一“蓄水池”,也不能缺乏适应新形势的厂商合作机制。例如,取消传统的钢贸商提交保证金订货,完不成合同任务就扣压保证金的制度,创建新的厂商合作模式。目前,已有钢厂、流通商、终端用户共同协商,根据当时市场行情和后市预期实行“一单一议”的制度,既可以是现货交易,也可以是期货买卖,并且期货部分可以先付一部分订金提货。这些模式都已获得了市场认可。厂商合作模式的这些转变,不仅适应了当前钢材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风险,值得钢厂借鉴
(工网 外)
编辑:一百加工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