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热炒为“软黄金”的黑枸杞,市场价格一度到达上万元/公斤。但随着大量企业、种植户进入,和人工培育驯化品种的开发,其在市场上的收购、零售价格开始出现大幅下跌。
多位青海当地的黑枸杞生产、电商运营企业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黑枸杞在电商平台的零售均价已从2014年的887元/斤,下跌至如今的300元/斤以内,其人工种植培育原果的收购价格更跌破150元/斤。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引发了不少种植户的焦虑,也给青海本土枸杞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科学开发、高效利用”,避免重蹈玛卡覆辙?
在黑枸杞主产区之一的青海海西州,当地政府和规模化加工、生产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5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柴达木盆地浆果资源品牌推介会上,青海省海西州政协副主席张纪元表示,“黑枸杞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林业生态、荒漠化治理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益。但这个过程中,必须对资源进行有序、合理、可持续的开发。”
业内认为,通过上游控制有序开发、倡导深入加工新模式,实现枸杞产业由原果销售到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品的转变,让农产品借助互联网O2O等新渠道进行突围,这将是一个解决之道。
黑枸杞野蛮扩张 价格3年下跌近3倍
5月20日,青海一家黑枸杞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2014年左右市场刚兴起时,黑枸杞的利润空间非常之高——当时野生黑枸杞收购价在800元/斤左右,市场零售价能到达2000元/斤,利润率高达150%。
但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大量的企业开始涌入青海承包土地开发黑枸杞,“甚至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开始加入。”该人士说。
与此同时,一项2002年由青海、甘肃等省研究人员主导的野生黑枸杞人工驯化项目研发成功并在市场落地。2014年起,以大棚种植为代表的人工培育方式,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一带得到规模化推广种植。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王树林教授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青海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枸杞集中分布面积约为39万亩左右,但人工黑枸杞也增速明显,仅2014年青海海西州一地便有2万多亩人工种植,全州培育黑枸杞种苗623.4万株。“人工种植黑枸杞丰收期每年产鲜果2kg,鲜果产量能够达到15t/公顷,干果产量在2750kg/公顷以上,预计年收入在90万元/公顷 。”(注:1公顷=15亩)
大量企业的涌入和人工培育品种的推广,给青海黑枸杞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在价格上体现最为明显。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人工培植的黑枸杞收购价格在300元/斤左右;2015年时价格已经掉到200元/斤;而今年市场盘口开出的收购价格已经跌到了120元~150/斤左右。
与之相同,零售市场的价格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一家青海的黑枸杞电商运营企业则提供了一组更为详细的数据:2014年黑枸杞的淘宝零售均价是887元/斤,2015年这一数据降至638元/斤,而2016年直接跌倒了300元/斤以内。
仅此一项数据来看,黑枸杞在3年之内,市场零售价格便缩水2.9倍之多。数位青海当地的枸杞企业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一价格下跌预兆引发业内担忧,“就怕进入的企业、散户过多,产量过剩引发恶性价格竞争,最后导致整个市场崩盘。”
防重蹈玛卡覆辙 政府企业均倡导深加工开发
高价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大规模开发,进而导致市场暴跌损失惨重,这种模式曾在另一种保健作物玛卡上出现。过去数年里,玛卡价格一度疯狂。但到了2016年,其价格一路暴跌,从120元/斤的批发价格,到1元/公斤的“白菜价”都无人问津。
如何避免黑枸杞重蹈玛卡覆辙,成为青海当地政府、规模性企业最关心的问题。青海枸杞行业龙头企业、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霖告诉新京报记者,青海、新疆、甘肃等地涌入大量的黑枸杞种植企业和经销商,但门槛较低、企业基数大、竞争激烈,带来产能集中度差、质量层次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企业、种植户只是停留在对原果的简单采摘、销售上,放任这种粗放式经营持续下去,整个行业早晚会出大问题。”
“黑枸杞产业的发展,必须对资源进行有序、合理、可持续的开发。”5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柴达木盆地浆果资源品牌推介会上,青海省海西州政协副主席张纪元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河西走廊、新疆等地的人工培育枸杞,确实从价格上给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也在倡导企业对资源进行有序开发。
2015年7月1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首次对野生枸杞划定禁采期,规定每年的6月1日至7月31日为野生枸杞叶的采集期,8月1日至10月31日为野生枸杞果的采集期,其余时间为禁采期。在禁采期采集野生枸杞果和叶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张纪元表示,在对野生枸杞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同时,当地也在大力鼓励企业进行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要推动深加工产品品牌、成熟技术的资源转化,通过技术集成提升产品附加值,合理布局产业链、不但要做大还要做强。”
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霖也认为,青海枸杞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资金、科技投入带动研发水平,提取稀缺资源推动深加工产品,以实现品牌溢价。其中,仅青海诺蓝杞一家,便投入近亿资金,布局黑枸杞种植基地、自动化深加工生产线、精细化深加工产品、互联网O2O经营模式等多元化发展,试图打造出一条集种植、生产、加工、零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青海诺蓝杞共拥有30万亩野生黑枸杞资源抚育基地,开发出黑枸杞原果、饮料、深加工天然健康食品、化妆品等四大品类,线下拥有超过221家零售渠道,并入住京东、天猫、1号店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年销售额一度超过7000万元,是青海最大的黑枸杞加工、生产企业之一,并被列入省级打造行业100亿规模企业。
“通过布局进军上游种植产业链,从源头推动农产品种植、筛检、分级、加工等标准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王艺霖说。
上游种植基地让利 带动牧民共同致富
事实上,在青海黑枸杞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盗抢一直是整个产业最为头疼的问题。
由于野生黑枸杞的高昂市场售价,和草原上黑枸杞产权、物权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当地盗采、哄抢事件屡屡发生。2015年,青海就曾发生过大规模掠夺采摘黑枸杞事件。据媒体报道,仅格尔木市一地便有超过5000人的各地抢摘者,哄抢采摘了草原上超过300万亩的草场。
一位青海枸杞企业负责人说,过去几年时间里,其所承包的草场和培育基地一到采摘季节常被人盗采,给日常生产和运营带来很大损失,“对方往往是成群结队来巡视踩点,基地里的黑枸杞很多都是被连条剪断盗走。”
青海当地政府在倡导共同开发、协作共享的新型经济模式,试图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主产区海西州便在积极推动这种模式,即鼓励企业在土地流转承包时,与牧民在种植、管理环节进行深入合作,最后并按照经济作物价值签署协议进行共同分成。
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霖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在诺蓝杞已经开发利用的2万亩基地中,便采用了类似的合作方式,即按照每亩地为种植户提供租金、管理费用等,同时还提供幼苗、技术,等到枸杞成熟的时候再去按照协议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目前每年支出给农户的土地流转、原材料等成本便高达2000万左右,但效果非常好,能调动起合作户的积极性,也能够保证原果的品质。”
为推动青海枸杞实现“走出去”的长远规划,以青海诺蓝杞为代表的枸杞加工企业正在布局全产业链规模化、精细化经营发展,借助互联网O2O等新型经营模式,让传统农产品在电商找到新的爆发点,实现互联网 农业的产业升级变革。
王艺霖介绍,诺蓝杞已经率先在国内启动“清醒养生”O2O合伙人计划,在上游种植产业链条中启动众筹模式,通过与经销商、投资方共同投资、利润分红的方式,进一步协作开发上游30万亩黑枸杞基地;在中游生产加工渠道中,同台湾等生物科技企业密切合作,推出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细分深加工品类;在下游营销渠道,借助京东、天猫、自有商城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O2O协同分销。
“多元化共享开发的新经济模式,是互联网电商平台与传统健康产业的深度结合。这种创新模式,能帮助枸杞加工营销产业链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升级为集团协同的大升级模式,也是未来整个行业精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王艺霖说。
(加工订单 加)
编辑:一百加工网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