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特点,许多的水产企业也逐渐地转型升级,将目光投向这一行业,一批又一批的精深加工水产品走向市场。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水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
笔者曾参观过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真是今非昔比,鱼豆腐、鲍鱼罐头、即食鱿鱼、海鲜调料等产品数不胜数。
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年来,全省水产品加工保持了快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初级向精、深、细加工转变,由低值鱼货的冷冻加工向鱼糜等制品加工转变。开发、利用、加工低值鱼、虾、蟹、贝和藻类的势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粗加工、精加工、冷冻调理食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全省的水产加工实现由单系列少品种向多系列多品种加工转变。全省水产品加工以行业分类有水产食品类、海洋药品类、海洋化工品类等。
在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加工门类齐全、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中,福建东山海之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列入省重点,成为我省最大的中上层鱼类精深加工企业。福建安井食品成为我省首家纳税总额突破亿元大关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据统计,福清龙田、东山经济开发区、霞浦台湾水产品交易中心、诏安水产专业加工区4个省级水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加工企业50家,预计全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亿元;2015年全省新建万吨以上大型冷库7座,新增水产加工生产线50条。预计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居全国第一,其中东山县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海鲜调味料成为餐桌新伴侣
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料在日常餐饮中是常见的,如今,海鲜调味料也逐渐推广开来,与其他调味料不同的是,海鲜调味料还能尝到来自大海的味道。
2013年,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极鲜”系列调味品正式与企业签约,科研成果开启了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类来自大海的新型调味品取材于水产品加工的副产物,这些“边角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变废为宝,在保留海鲜味的同时去除了腥味,成为烹饪调味的绝佳材料。经过两年多的生产推广,如今“海极鲜”已经走进了全国的超市商店,成为消费者常用的“餐桌伴侣”。
以研发“海极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该团队将研发目光瞄准了更受消费者青睐、营养成分更高的高档海鲜鲍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特色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和示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鲍鱼加工的副产物鲍裙边、鲍蒸煮液为原料,利用酶解、喷雾干燥、新型成型、流化干燥等技术制备鲍鲜素,并在研发鲍鲜素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同时,制定出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从2014年立项至今,鲍鲜素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该项目的目标是,未来要建立年产达到100吨的鲍鲜素生产线并进行示范应用。
水产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近年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设了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和闽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实验平台,通过国家、省级和厦门市的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把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推向社会进行产业生产。在示范过程中,为企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推动了该类水产加工水平巨大提升,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企业建立了示范基地。
创办于东山县的海魁水产集团年税收贡献1个亿以上,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水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水产研究所牵手海魁水产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在该公司建立了实验基地,推动了水产加工新产品在公司的落地转化。
去年,海魁水产集团落户厦门自贸片区,开办海魁(厦门)发展有限公司、厦门西海岸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和厦门亚海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西海岸物流中心占地五十亩,计划投资冷链物流,主要以水产冷库为主,拟投建5万到10万吨的冷库,同时开办水产拍卖中心,预计2017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届时该中心内年水产品储存量可达20万吨,价值约3.5亿美元,可为福建、广东及周边省份水产企业和农贸市场提供更为充足的水产原料,促进行业更快发展
(工网 外发加)
编辑:一百加工网通讯员
|